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阿朗壹古道」一條走過四百年的道路

Robert Mc Yang  諸法空相,緣起不滅

多少次獨自行走在古道的夢境,在腦海裡一再浮現、魂縈夢牽,莫非是前世忘了喝孟婆湯,至今依然牽腸掛肚...

獨自行走在南仁山古道的夢境,腦海裡一再浮現

恆春古地名「瑯嶠」,據載從前此地遍布蝴蝶蘭,而「瑯嶠」就是排灣族語「蘭花」的音譯(詳恆春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661(明永曆十六年),延平王鄭成功攻臺,驅逐荷蘭殖民政權,為解決糧食不足問題,遂至射寮(或後灣)登岸,就地屯田開墾,於是福佬政權開始與排灣族進行接觸與交涉。
1696(清康熙三十五年),清國解除海禁,再度掀起移民熱潮,唐山過臺灣,漳、泉、潮等閩粵沿海地區福佬及客家等族群先民紛紛渡海來臺……

「瑯嶠」就是排灣族語「蘭花」的音譯(詳恆春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角天涯行略盡。三十年間,無處無遺恨

「阿朗壹古道」一條先民曾經走過四百年的道路,原為清代「琅嶠-卑南道」(今屏東縣恆春至臺東縣卑南)的其中一段,位於現省道台26線的末端,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至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之間,保存了台灣少數僅存的海岸原始森林。
昔日平埔族人從楓港南下經過車城、恆春、鵝鑾鼻 ,東進沿佳洛水、九棚、旭海、觀音鼻 、南田,然後北接安朔(舊名阿朗壹),乃平埔族遷移到東部的牛車道。
「阿朗壹」是台東縣安朔的舊稱,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策畫「瑯嶠-卑南古道知性之旅」時,簡稱為「阿朗壹古道」,此名稱自此被引用至今。

荷蘭時代平埔族板輪牛車

海角天涯行略盡。三十年間,無處無遺恨。天若有情終欲問,忍教霜點相思鬢。
_蝶戀花,南宋陸游《放翁詞》

「阿朗壹古道」依山臨海,又有「海角天涯」之稱。

話說1874(同治13)1895(光緒21)間,清政府為有效控制台灣全島,遂進行「開山撫番」政策,先後開闢八條東西越嶺道路通往東部後山。
其中一條道路由恆春鎮通往卑南,即為「琅嶠-卑南道」,總長約203公里。古道大致由恆春東門起程,往東越小嶺,再溯港口溪北上至源頭附近後,向東翻越山嶺出八瑤灣,最後沿東海岸往北抵達卑南,自荷蘭統治時期即被用為通往台灣東部。
1877(光緒3),從八瑤灣沿海岸往北至安朔溪的路段便已開通完成,之後成為原住民族群遷徙、清軍恆春營行軍巡視、及西方傳教士探險的路線。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1871(同治10)琉球國漁民因颱風擱淺於八瑤灣(現屏東縣九鵬灣)沿岸,後不幸遭原住民出草殺害,日本內閣出面抗議而顢頇腐敗的清政府竟宣稱台灣東部後山地區乃化外之地(意即不受清國管轄)
1874(同治13),日本見機不可失乃藉故派兵由西鄉從道領軍入侵恆春地區(現牡丹鄉),於是「牡丹社事件」爆發。
咸豐、同治年間,清國境內內憂外患不斷,先祖 鄭超英(泉州永春人仕,本籍泉州南安,係明延平王鄭氏後人(詳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鄭超英)投筆從戎、渡海來台,追隨欽差船政大臣沈葆禎赴台南府城,於台灣兵備道劉璈麾下道標營任把總基層武官,致力於洋務運動、從事台灣近代化建設,後因功敘獎升任道標營都司、安平水師副將等官職。

恆春城東門-昔日台南府至卑南必經之官道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_南宋,文天祥,《正氣歌》。

南宋,文天祥,《正氣歌》

1892(光緒十八年)六月,恆春發生射不力社原住民與楓港莊民仇殺事件。十二月,射不力社事件平定,先祖鄭超英奉旨調任恆春營游擊。
1893年八月,恆春城歷經多次颱風侵襲遭破壞,由恆春營負責督工重新整修。
1895年先祖參與「臺灣民主國」抗日戰爭,殺身成仁、為國捐軀。從此,台灣成為國勢日正當中的日本國的一部份…

「琅嶠-卑南道」國家步道系統圖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為防美軍跳島戰術從牡丹灣登陸,自行炸毀附近部分古道路基,目前僅剩屏東縣旭海漁港經牡丹鼻、觀音鼻至台東縣界塔瓦溪約四公里海岸,因長期受軍事管制影響,此段海岸保留部分古道殘基及較原始風貌,成為台灣沿岸地質地貌的代表,現為南台灣國家步道系統之一。

    開發建設應兼顧自然環境保護與歷史遺址保存

省道台26線,又稱屏鵝公路(楓港-鵝鑾鼻),為環繞恆春半島海岸的公路:起點屏東縣枋山鄉楓港,與臺1線、臺9線相連,終點臺東縣達仁鄉安朔。公路局規劃全長共計93.5公里。
26線環繞至東部海岸後尚有兩處路段未修築,因此全線被截成了三段路,主要分為:起點楓港至佳樂水(第一段)、港仔至旭海(第二段)、下南田至終點安朔(第三段),此三段路可通行車輛,但彼此並不連接,台26線目前是未完全通車之狀態。因為生態及軍事的因素,所以未修築路段暫時不會動工。
尚未施工的「旭海至安朔」路段即為清代「琅嶠-卑南道」其中一段的「阿朗壹古道」。

「琅嶠-卑南道」&「阿朗壹古道」路線圖

26線「旭海至安朔」路段,在民國91年即完成環境影響評估,93年進行細部計畫設計,路堤7.52公里、橋梁2.67公里,隧道1.77公里,途中興建3座停車觀景台,為減少對環境的衝擊,計畫在塔瓦溪口至牡丹鼻山之間的高環境敏感度路段,以隧道取代不予開發,避開破壞古道,朝生態旅遊路線發展,以完成台灣環島公路系統。

「阿朗壹古道」(26線旭海至安朔段)觀音鼻制高點

20057月,交通部積極推動台26線的施工,其中台東縣南田段在2006年初發包,而環保團體以這條古道是台灣唯一淨土、椰子蟹的棲息地、綠蠵龜產卵地,發動抗議後停工
「旭海至安朔」路段沿途景色優美、生態豐富,是目前台灣唯一未遭破壞的海岸林
開發建設應兼顧自然環境保護與歷史遺址保存,期望透過古道之探訪激發民眾對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的關懷,藉以永續經營台灣並找回台灣多元與豐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