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同治十三),臺灣發生近代史上重大的國際事件,牡丹社事件爆發,日軍入侵恆春半島,清國朝野震動。
事件後,欽差大臣沈葆禎認知到臺灣地理位置對於清國東南沿岸海防具不可或缺之重要性,於是上奏清廷增設恆春縣,並且火速獲得核准。
當年,福建漳、泉地區因二次鴉片戰爭及太平天國革命,內憂外患、戰禍不斷,於是先祖 鄭超英投筆從戎,追隨船政大臣沈葆禎、船政提調夏獻綸,唐山過臺灣、渡海來臺,投身洋務運動,致力於加強台灣海防的現代化工程建設。
先祖曾為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學員亦或者是「船政事務衙門」之成員???惜史料斷簡殘篇,筆者尚未查得相關文獻記載...,期待日後有緣學者專家考證...
恆春城位置由夏獻綸、劉璈經數次現地踏堪後確定。1875年(光緒元年)動工,1879年完工。建城事宜由熟悉堪輿地理知識,出身於湘軍的侯補道劉璈擔綱負責。
當時,先祖 鄭超英於臺灣道轄下道標營任把總乙職,時任臺灣道的夏獻綸戮力從公,推動臺灣現代化及「開山撫番」的相關基礎建設,後竟因公殉職、英才早逝。
1880年,臺灣兵備道乙職由劉璈繼任。
建城初期,為開通枋寮、恆春間道路,驚擾內、外獅頭社等排灣族部落,發生「獅頭社」戰役。
原為抗日駐紮在鳳山城的李鴻章麾下大將提督唐定奎部十數營淮軍精銳部隊,不戰而屈人之兵,迫使侵台日軍退兵,但獅頭社乙役淮軍犧牲陣亡官兵將士近二千名...
當時,先祖 鄭超英於臺灣道轄下道標營任把總乙職,時任臺灣道的夏獻綸戮力從公,推動臺灣現代化及「開山撫番」的相關基礎建設,後竟因公殉職、英才早逝。
1880年,臺灣兵備道乙職由劉璈繼任。
建城初期,為開通枋寮、恆春間道路,驚擾內、外獅頭社等排灣族部落,發生「獅頭社」戰役。
原為抗日駐紮在鳳山城的李鴻章麾下大將提督唐定奎部十數營淮軍精銳部隊,不戰而屈人之兵,迫使侵台日軍退兵,但獅頭社乙役淮軍犧牲陣亡官兵將士近二千名...
鐘鼎山林、各有天性,引發大清帝國與大龜文酋邦間的武力衝突,一場帝國邊陲、國境之南的漢族文明與部落文化的衝撞,導致日後臺灣多元價值社會的形成...
(不禁懷疑,好萊塢電影《阿凡達》故事情節,是否山寨自台灣歷史)
上述獅頭社事件內容,詳血液腫瘤醫學兼台灣歷史小說權威陳耀昌教授著史詩級大作《獅頭花》。
1879年(光緒五年),奉閩浙總督、福建巡撫會奏,將台灣鎮標左營游擊改為恆春營游擊,並移駐於恆春縣城內(鎮標左營原駐札於臺南府城北路口)。同年9月,恆春縣城落成。(不禁懷疑,好萊塢電影《阿凡達》故事情節,是否山寨自台灣歷史)
上述獅頭社事件內容,詳血液腫瘤醫學兼台灣歷史小說權威陳耀昌教授著史詩級大作《獅頭花》。
恆春城係依左青龍、右白虎的地理風水形勢而建,大多數民宅與店家位於老街附近,沿西門至南門間興建。
恆春營主官營長(昔日稱"管帶")之官階為(從三品)游擊,縣署及游擊公廨等衙署公務機關位於西門附近。
![]() |
恆春天后宮廟前狛犬,非一般廟宇所見的石獅。 |
位於南門的天后宮,與西門的三山國王廟,象徵恆春係由漳、泉、客等族群所融合的多元化社會。
據《恆春鎮誌》記載,國境之南的天后宮係於光緒5年( 1879年)由戌守恆春縣的恆春營官兵所建之官廟,乃國定二級古蹟。
傳說恆春天后宮的軟身開基媽祖,是清康熙22年施琅攻台時,由湄州奉請恭迎渡海來台的5尊媽祖之一。其一供奉於台南大天后宮,其二供奉在笨港媽祖廟,其三供奉於台灣府(台南府)鎮標左營(後改為恆春營)。
因此,恆春媽到北港朝天宮不是進香而是姊妹相聚。
日據時期,恆春天后宮遭日方占為神社,廟門口守護天后宮的神獸不是石獅,乃日本神社狛犬,非一般廟宇所見的石獅,十分獨特。
傳說恆春天后宮的軟身開基媽祖,是清康熙22年施琅攻台時,由湄州奉請恭迎渡海來台的5尊媽祖之一。其一供奉於台南大天后宮,其二供奉在笨港媽祖廟,其三供奉於台灣府(台南府)鎮標左營(後改為恆春營)。
因此,恆春媽到北港朝天宮不是進香而是姊妹相聚。
日據時期,恆春天后宮遭日方占為神社,廟門口守護天后宮的神獸不是石獅,乃日本神社狛犬,非一般廟宇所見的石獅,十分獨特。
1895年2月,日本第2師團步兵第4聯隊第3大隊占領恆春,設置本部於猴洞山以備鎮撫地方。
日方在猴洞山成立公園,取名「恆春公園」。除保留原來的孔廟外,淨土真宗本願寺派恆春布教所設立其上,旅遊書列為來恆春旅行必去景點。
1935年,日本政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恆春城列為國指定史蹟及天然物保存名單,加以保護。
二戰後,部分地區為軍方營區。林金源於擔任鎮長時進行整建規劃工程,並因該地曾立有許多碑牌而改名為「石牌公園」,為臺灣唯一的市區珊瑚礁公園。
1935年,日本政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恆春城列為國指定史蹟及天然物保存名單,加以保護。
二戰後,部分地區為軍方營區。林金源於擔任鎮長時進行整建規劃工程,並因該地曾立有許多碑牌而改名為「石牌公園」,為臺灣唯一的市區珊瑚礁公園。